.
「王珏是何人也」
古人说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实我们现代人也一样,年轻时常常满腔热血,随着年岁渐长在疲惫生活里忘却了曾经的少年梦想。
今期我们特别邀请到旅法艺术家王珏,谈谈她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到底是什么让她放下了国内的一切,远赴他乡?
王珏出生于湖南,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就去了广告公司,27岁的时候她就自己创业,并有了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总是觉得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就会快乐。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王珏回忆到:“我做了几年之后就发现不对,甚至觉得很痛苦,我找不到内心的安宁,那种很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高强度工作,伴随而来的是身体的不适甚至是病痛——加班熬夜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王珏自嘲道:“我赚了很多钱,但是都用来买最好的药吃。” 于是她开始质疑自己的现状,开始质疑赚钱的意义。
直到有一天她去度假,早晨从酒店的床上醒过来,看到海上的日出,内心充实快乐。她顿时醒悟,其实幸福不是需要“拼命”去拥有的,因为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度假结束之后,她就回去关掉了公司,决心让自己慢下来,放弃都市的快节奏和纷繁嘈杂,静静地去享受生活的安宁。
她把人比喻成“潜水运动员”,真正很棒的潜水运动员永远是在水底沉很久很久的,他是最后冒上来的一个。所以人一定要沉下去。
.
「顿远尘嚣心自静」
人如果要完全跟过去的状态脱离,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王珏选择了法国,起初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她本身是学艺术的,又觉得法国是“艺术的天堂”。
“独在异乡为异客”再加上语言不通,王珏最初旅法的日子其实是孤独的。但这个时候她反而觉得自己静下来了。“我以前在城市里走路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行尸走肉,很浮,走路都轻飘飘的。自从来了法国,安安静静的时候就发现,走路有那种踏踏实实的感觉。“王珏说道。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相反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孤独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才能学会认识自己,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
初到法国的王珏就像空中的扬尘一样,让自己慢慢的沉淀下来,回归于土。
后来她在法国认识了她的先生,并定居在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王珏回忆到,“第一次去森林的时候我感觉到,非常开心,感觉到自己的五官是很新鲜很敏锐的。”
在大自然中呆久了,人是会完全放松的,包括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都会越来越趋于自然,这是因为我们不再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和心态。王珏把这样祥和平静的心态称之为“大自然的滋养”。人多接触大自然,接触土地,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为在很天然的环境中,跟大自然、花朵和动物和谐地相处,自然而然地我们也会与人和谐相处。
在食物上法国人和中国人有很大的相似,我们好像都是数着食物度过一年四季的。比如在中国,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在法国其实也是一样的,圣蜡节要吃可丽饼,每年1月6日要吃国王饼,秋天要吃板栗和牛肝菌……
秋天的时候王珏都会去枫丹白露森林里采蘑菇或是捡板栗。这些天然的食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她每一次去森林都真心地感谢它,因为它给了我们美,又给予了我们许多天然的食材,像是桑葚、蘑菇和板栗。
但同时王珏又很节制。比如去森林里,就算看到很多蘑菇,她不会全部摘走。事实上,一旦需求满足了,她就不会再去过多地采摘和剥夺。就像甘地曾说过,其实大自然和地球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是不能满足人的贪欲。
长期以来与自然和森林的相处,使王珏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敬畏之心。她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她相信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有生命。可惜这种敬畏心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因为没有敬畏心,所以人们才毫无底线地去剥夺、掠夺,才造成自然界的种种恶性循环。
所以在谈到大自然的馈赠时,王珏说希望我们所有人都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并且要时时刻刻地保持。因为人只有了敬畏心,才会尊重其他人。
.
「自然与艺术创作」
王珏在广美毕业的时候,成绩非常优秀,当时她的老师希望她继续留校深造,不过最后她选择了去工作创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浮沉在都市喧嚣的氛围中,她称自己的创作力是很枯竭的。说白了,就是因为在大城市里待太久了,跟自己的根,跟大自然脱节了,于是找不到灵感源泉。
自从来到法国,扬尘才慢慢回归于土壤。在这种氛围里,她又开始慢慢地打开自己的眼,打开自己的心,真心的去和大自然沟通,随之发现形式、材质及手法等都已不重要,因为生活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可能是一种创作。
王珏的创作还透露着她对中国的思乡之情以及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感和欣赏。
生活美学说的是在生活中对美的细致追求,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大到室内装潢,小到一花一木。王珏的生活细节,就无一不体现了她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哪怕是做一道头盘,都充满了印象派的色彩。
在这样的氛围里,时时刻刻都会感觉到: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用心地做每一件事情,你会发现艺术就在生活里,不需要去花很多功夫、绕很多路。
空闲的时候或是摆弄花草,或是去森林里散步。她相信万物的灵性,喜欢观察春夏秋冬和四季变化。
自然界的四季更迭就像人的一生,从春天到冬天,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文化从来在教导我们如何去“生”,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去面对“死亡”。总觉得一讨论“死亡”这样的字眼,氛围就会变得凄凄惨惨的。
其实生命就像自然界的植物,即使腐败枯萎,却仍有力量。花朵衰败落入土壤,会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树木即使枯败,来年也会重新长出新的嫩芽。从这一点来说,生命从未消失。
因为每个生死无常的事物表象背后,都有着不死的真实本性。
想与王珏对话生活美学,并了解更多的森林故事,自然心语,请关注我们“看法View”推出的「 法式艺生活 」课程系列视频。